從“無爲而治”到“宗教方術”,傳統道家學說,如何轉變成宗教?

文化藝術

在閱讀此文前,誠邀您點擊一下“關注”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,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。


引言

道家是學術,道教是宗教,一個講道理,一個講迷信,二者不是一回事。長期來,有人把道教同道家混爲一談,這是個誤解。

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,主要是因爲道教在創立的過程中,藉助道家的理論和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威望,並使其發生演變,人爲地將道家、道教混淆起來。

其實道家與道教之間,就其本身來說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。那麼,道家到道教是怎樣演變的,其原因是什麼,我們應如何看待這種演變呢?

一、道家演變爲道教,老子貢獻佔不少

把道家演變爲道教,其手段主要是宗教化老子和《老子》,把老子由人變成神仙變爲教主,把《老子》書由哲學著作變爲神學經典。從而使巫術和神仙方術依託於《老子》的理論,建立一種以“道”爲至上尊神,主宰人世的神學思想體系。

這種宗教化的演變,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,如果從道家開創的春秋末年算起,到東漢末年早期道教產生止,達六、七百年之久,其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。 一是老學演變爲黃老學,二是黃老學與方仙道合流演變爲黃老道,三是黃老道演變爲早期道教。

在這一系列演變的過程中,老子和《老子》書逐漸被宗教化了。老子的宗教化,是通過把長生神仙思想附會到老子身上,並加以大肆神化而實現的。

首先,是把老子看成是得道成仙長生不死之人,並加以信奉。春秋末期的老子,只是一個作過東周守藏室之史的歷史人物。《史記》裏記述的老子,雖然與常人有些不同,但也只是個“修道養壽”的隱君子,與能長生不死的神仙則有質的區別。

東西漢之際,杜房有言:“老子用恬淡養性,致壽數百歲”

明帝時,佛教傳入中國,“佛道崇無爲”,東漢宮廷和社會上的人們,把它看成是黃老(與方仙道合流後的神仙黃老) 一類的東西,一起供奉。史稱楚王英“晚節更喜黃老學,爲浮屠齋戒祭祀。”

到東漢桓帝時,除了朝廷幾次遣使到苦縣祠老子之外,桓帝還在延熹九年親自祭祀老子於濯龍宮,這說明老子已經由人轉變爲神。

其次,是將老子等同於“道”,進行仙化和作爲祖師崇拜。在神化老子的同時,《老子》的“道”也被神格化了,於是崇尚道術之士就把老子說成是"道”的化身,老子和“道”一樣,是先於天地的神物。

而老子之所以能夠成爲這樣的神物,正是由於他“得道仙化”的結果。在崇尚道術之士看來,老子仙化的“不死之道”是存在的。東漢最早的《老子》注者河上公,在其書《老子章句》中大談吐納修養之術,並且指出確有“不死之道"。

最後,是崇奉老子爲道教的教主,尊爲“太上老君”。東漢統治者所以崇祀老子,最終目的,也就是爲了“意在凌雲”,“仰其永生”。至靈帝時,魏惱曾言:“與王共祭黃老君,求長生福”。這樣,不但老子自身已經完全神化了,而且尊奉老子的信徒們,也在企求度世長生。

經過一些黃老道士的社會活動,比如張陵創立五斗米道,張角創立太平道等,都打着老子的旗號。實際上到公元二世紀時,老子已由神化被崇奉爲道教的教主,並被尊爲“太上老君”。

老子和《老子》書的宗教化,使道家發生質變,演變爲道教。有人認爲這是個“不可思議"、“滑稽可笑”和“驚人的事件”,其實這並不難理解。馬克思主義認爲,宗教是人創造出來的。道家演變爲道教的這種社會現象,是“入造神”使老子及其著作宗教化的結果。

二、道家學說宗教化,客觀條件來驅使

老子及其著作爲什麼會被宗教化,以至演變爲道教呢?這絕不是無緣無故的,而是由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道家本身的一些內在因素所決定的。在階級社會中,階級剝削和壓迫一定會產生宗教,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。

首先,宗教的創立需要依託先哲,以擡高身價並使廣大人民信仰,這是一種歷史現象。基督教信仰耶穌,伊斯蘭教崇奉安拉,佛教尊奉釋迦牟尼就是如此,這叫做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。

其次,老子與黃帝之名聯在一起,很容易被神化和作爲依託的對象。黃老聯稱始於漢代,黃老就是黃帝與老子的結合。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,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人物,老子是春秋時代的哲學家,手著《老子》五千言。

二者相去甚遠,爲什麼漢代要把他們的姓字聯稱呢?這是因爲黃帝在當時的名氣很大,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”,在學術界則是“百家言黃帝”。被說成是中國古代第一偉大人物,並傳說他是位“合而不死”的神仙,在鼎湖仙去,甚有靈異等。諸子百家爲了擡高身價,紛紛依託黃帝建立和宣傳自己的學說。
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就指出了這一點:“世俗之人, 多尊古而賤今,故爲道者必託於神農、黃帝而後能入說”。

黃老之學,就是秦漢之際的道家,倡借黃帝之言以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的。他們把老子與黃帝聯稱,爲神化老子提供了方便。

雖然老子和黃帝在黃老學中起着不同的 作用,“黃老之學漢代並稱,然言道德者稱老子,言靈異者稱皇帝。”但由於黃老並稱視同一體,並同尊爲道家的創始人,使老子帶上了神祕的色彩。

《漢書·藝文志》列舉各家書,其中神仙家有黃帝四家,並無老子。東漢時不同,凡長生不死,祠祀辟穀皆託於黃帝、老子兩人,其中老子的地位日漸重要,最後竟替代黃帝,成爲道教的教主。這是因爲老子是有史可考的人物,又有經典傳世,被歷代尊爲聖哲,與渺茫的傳說人物黃帝不同,依託黃帝不如依託老子,故道教祖述老子。

再次,黃老學派受到漢代統治者的尊重,依託黃老創立宗教名正言順。漢滅秦後,結束了長期戰亂的局面。當時國家需要安寧,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,人民需要休養生息。黃老學派的理論,有利於治理戰後創傷,因而深得人心,受到當權者的重視。

據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等文獻記載:漢初的皇帝,太后和大臣們都主張用道家“無爲而治”的策略思想,來代替秦王朝的殘酷刑罰。因此,黃老之學在漢初居於正統地位,合稱“黃老”,地位極高。

在漢武帝“獨尊儒術”之後,黃老學雖然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和地位,但沒有從歷史舞臺上消失,它作爲一股支流和暗流,始終存在着和演變着。特別是在它遭貶之後、與方仙道相結合,形成黃老道,其影響逐步增強,到東漢中後期又顯於時了。

有些思想家和政治家,把黃老之學作爲修身治國之本的同時,還把它神學化,作爲長生成仙之道,把黃帝老子當作神加以供奉。還有的黃老學者本身就是神仙方士,直接打着黃老的旗號公開創立道教。例如,張角創立的太乎道亦稱爲黃老道;張陵在漢中建立的五斗米道,也叫再姓誦習老子五千言。

另外,佛老合流也是創立道教時,要依託老子的一個重要原因。一般認爲,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的。老子與佛教相結合,其表現有二:一是把老子和浮屠看成一回事,一併供奉;二是“以道解佛”、“以老喻釋”。

後漢襄催認爲:佛教“清虛,貴尚無爲,好生惡殺,省慾去奢。”這完全是以道家思想來描繪和認識佛教的,這種情況在翻譯佛典中也是如此。如漢牟融的《理惑論》中有“猶名三皇神、五帝聖也。佛乃道德之元祖,神明之宗緒。”

最後,從道家本身來看,老子在當時來說是道教依託先哲的最好人選。

老子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的哲學家,有一整套關於哲學本體論(宇宙生成)的理論。在老子之前,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雖然已經產生,但都是零星片段的,沒有形成體系。

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提出“道”作爲最高的哲學範疇,用以標誌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及其變化的總規律。並且對什麼是 “道”,“道” 生育萬物的過程,“道” 的特徵和它的運動變化,以及如何認識“道”等作了系統地閘述,建立了一個樸素、辯證的、邏輯結構嚴密的思辯體系。

宗教本是一種創世說,作爲一種神學的思想體系,它必須對宇宙的本質,人生的真締,彼岸世界的存在,以及達到彼岸世界的途徑等系列問題作出明確回答。而要說明這些問題,就需要有一種高深的哲學本體論作爲它的理論根據,用以論證其信仰的真實存在。

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雖然很多,比如古代的巫術、秦漢的神仙思想、兩漢的讖緯迷信,以及先秦墨子的宗教思想等,都爲它所吸取。但這些思想理論淵源不僅雜而多端,而且都是很淺薄的,不足以作爲它的立教根據。

要創立一種宗教,必須找到一個具有哲學本體論的先哲作爲它的依託,並論證其神學思想。而具備這個條件的,在先哲中來說,當然只有老子最爲合適。因爲道教非常需要像《老子》中那樣的“道”論來加以概括。

因此,道教選來選去,選中了老子作爲它的老祖宗,《道德經》作爲它的主要經典。然後,按照自己的思想面貌,也就是一定的社會需要,對《老子》一書加以改造,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神學思想體系,創立了道教。

最後,道家本有“兼容幷包,臨機應變”的特點。老子的著作文句簡約隱晦,本來便於作各種解釋,雖然它“不言藥,不言仙,不言白日升青天”,但可供道教利用。

三、立足世界看宗教,道家演變爲必然

道家到道教的這種演變,從哲學到神學,從理性到信仰,從學術到宗教,就其思想內容來說是十分荒謬的。許多學者都認爲道家的宗教化,是一種文化上的墮落。但道家演變爲道教,並得以延續,行久及遠,這個歷史事實並不荒謬,不但不荒謬,而且有它的歷史必然性、合理性,以及堅實的社會基礎。

恩格斯指出:“即使是最荒謬的迷信,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類本質的永恆本性.....”

從世界文化的一般發展規律來看,大都經歷了一個從哲學走向宗教,再從宗教的迷霧走向近現代文明的過程。古代希臘、羅馬哲學,到中世紀演變爲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,成了“神學 的婢女”。

恩格斯又提到:“歐洲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——哲學、政治、法學,都合併到神學中,使它們成爲神學中的科目。”

中國從春秋戰國,經秦漢魏晉,到唐宋元明,也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。從哲學走向宗教,並不是哲學的意願,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,階級統治的需要。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產生的道家老學,爲什麼在戰國末至秦漢之際演變爲黃老之學呢?這是適應當時全國統一趨勢的需要。

而後來漢武帝又爲什麼要"更化而治”、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呢?這是因爲清靜無爲的黃老思想,作爲封建大一統的精神武器是有缺陷的,漢朝統治者需要適應形勢的發展,尋求更爲有力的精神思想,作爲統治的武器。

黃老學被迫與方仙道合流,演變爲黃老道和道教,就是統治者尋求新的精神統治武器的結果,同時也是神學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戰勝人學的結果。

結語

道教並不是簡單地拋棄道家,獨尚神仙方術,而是改造道家,把它與方術結合起來。它在文化方面還是有很大發展的,有大量的道書流傳下來,剝去宗教外衣,其中有許多科學成份,都是非常寶貴的。

中國的近現代文明,就是在古代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,通過揚棄而建立起來的。我們要歷史地、辯證地看待道家到道教的演變。

參考文獻

《老子》

《史記》

《漢書》

《道德經》

《理惑論》

您可能感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