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漢侷促河東的原因及其割據的條件

歷史

北漢是五代後期的一個地方政權,由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劉崇所建,和後周王朝一樣,他們都在公元951年正式成立。

而北漢存在時間最短,在五代周邊諸國當中名氣也是最低並且當時北漢政權國力微弱,經濟、政治、軍事等領域平平無奇,幾乎毫無建樹,所以並沒有多少歷史學家關注這段歷史。

圖源網絡

而研究歷史,不在於其本身的意義,而在於我們能否從中汲取經驗,收穫教訓。對北韓局促於河東的原因和其割據的條件深入研究後,我們不難發現,在吸取教訓的角度來看,這段歷史依舊是有意義的。

對於瞭解五代十國的朋友們來說,李存勖15年苦心經營滅掉後梁的故事耳熟能詳。在他建立起後唐王朝後,便想染指中原。

石敬瑭也倚靠契丹的援助,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後晉王朝;劉知遠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,在羣龍無首之時入主中原,此三者皆以太原爲根據地,由此可見“河東一道也具有左右五代政局的舉足輕重地位。”

圖源網絡

但話說回來,劉崇及其子孫也是以太原爲根據地,縱然他們有君臨天下,重漢代雄風的野心,可即便在契丹的幫助下,也沒有得償所願,只能在河東一隅苟延殘喘將近三十年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

這應該是因爲當時的形勢所引起的必然結果。在後梁成立之後,其內部黨羽衆多,爭鬥也是愈演愈烈,所以給了李存勖可乘之機。

後唐李嗣源駕崩後,末帝身爲養子,人心不穩,也沒有任何威望和擁躉,所以實力強大的石敬瑭稱帝成功。

圖源網絡

契丹雖然滅了後晉,但因爲中原人民的衆志成城,奮力抵抗,所以沒有立足的機會,只能撤離,從而讓劉知遠輕而易舉的拿下勝利的果實。

後周建立後,統治者勵精圖治,國泰民安,日益強大,北漢的統治者想要恢復劉氏漢代的宏圖大業,就沒有了着落。

經過仔細的對北漢幾代統治者的考察過後,我們可以發現,這些君王的品性和統治手段,都有極大的問題和弊端,加上一些客觀存在的因素彼此影響,結果就是讓北漢的崛起幻想,成了天方夜譚。

1面對內憂之小人,無可奈何任其發展

北漢政權的迭代和其他統治集團是一樣的,新王一旦威望不足,就容易引發爭權爭寵的場面,在“權”字之下的血雨腥風,幾乎是無法避免的。

圖源網絡

比如睿宗劉承鈞死後,養子劉繼恩理所當然的繼承王位,成爲新的少主。可少主繼位後和宰相郭無爲矛盾嚴重,他怨恨宰相不站隊,又恨他專權,所以難免疏遠他。

可宰相併非等閒之人,於是策劃了政變,將這位少主血刃。之後郭無爲理所當然的推舉了一個適合自己操控的新君劉繼元,也就是北漢的最後一位皇帝,英武帝。

果不其然,這位英武帝胸中無溝壑,聽讒言,遠賢臣近小人,昏庸無能任人擺佈,北漢皇權的統治力越發的衰敗,內部鬥爭也是愈演愈烈。

2面對內憂之民生凋敝,兵微將寡,卻無所作爲,限制了政權和軍力的發展

北漢建國後,只轄管10州之地,並不算廣闊,甚至不及後唐的河東全道。而且這裏民生凋敝,土地貧瘠,過的非常窮苦,導致北漢的財政收入非常的拘謹。

圖源網絡

所以,劉崇加重賦稅,橫徵暴斂,又急着開疆拓土,攻城略地。因此讓本就不富裕的國家雪上加霜。

國內民不聊生,紛紛逃亡,不逃亡的人,也是對北漢政權極其怨恨,在這種情況下,難免軍心不穩。而且兵微將寡,總兵力也就兩三萬人,所以北漢發起的戰爭,少勝多敗。

3面對外患之軍,驕傲輕敵,招致慘敗

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的生死之戰。戰爭開始階段,並不能分出勝負,因爲後周軍隊積弊嚴重,實際上戰鬥力並不強;而且最重要的是,郭威剛死,養子柴榮繼承王位,國內政局不穩。

而北漢這邊,有遼軍六萬鐵騎協助,加上本國的三萬軍隊,足有十萬大軍,完全稱得上實力雄厚。

可就在這種前提下,北漢卻因驕傲輕敵,一意孤行而錯失良機,最終招致慘敗。

圖源網絡

其中根據史料記載,劉崇在戰前覺得敵方兵寡將少,於是讓契丹軍隊袖手旁觀即可,並且不聽下屬勸諫,在南風盛行的季節北上作戰,逆風而行。

一意孤行,倉促開戰,首戰雖然出奇制勝取得勝利,但是劉崇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,提前開起了慶功宴。而後周軍孤注一擲,只用五十騎兵直取劉崇中軍帳。

主帥倉皇而逃,軍心必然大亂,周世宗趁機身先士卒,鼓舞大軍士氣,後周大軍個個勇猛爭先,以一當百,北漢兵敗如山倒。

高平之戰的失利對北漢的影響是巨大的,這一敗被後周連下八城,本就只有十州之地的北漢,被奪去八州,若不是太原城堅固,恐怕至此就結束了,北漢也不會有苟延殘喘的機會。

即便如此,這時北漢的政權已如風中殘燭,搖搖欲滅。

圖源網絡

4身爲統治者,缺乏遠見,處處受限

作爲北漢的創建者,劉崇明顯就是一個缺乏遠見的統治者。當時郭威爲北漢樞密使,在平定後漢的“三叛連衡”中,政績卓絕,導致其功高蓋主,成爲衆望所歸,但凡稍有一點遠見,就能猜到郭威將會篡權。

劉崇當時的謀臣李驤,預見了未來的情況而獻計,卻觸怒了劉崇落得夫妻被戮的可悲結局。李驤臨死前對劉崇的目光短淺大失所望。不久之後,郭威果然造反,稱帝建國,劉崇這才後知後覺悔莫及。

政治上缺乏遠見會陷入被動,軍事是如此,沒有超前的戰略眼光,就不可能取得勝利。除了高平之戰,在北漢立國初期,劉崇渴望快速的開拓疆土,發兵兩萬,和契丹五萬大軍合攻晉州,北漢和契丹大軍圍城三面,將東西北圍的水泄不通。

圖源網絡

晉州南方有險要之地,但劉崇見識短淺,沒有遠見,偏偏要將這個缺口留下來,不設伏兵。而後周的援軍本來擔心南面會是陷阱,可等他們提心吊膽輕鬆通過時,才發現想多了。

劉崇並沒有這個想法,也正是如此,晉州得以解圍,北漢與契丹的聯合大軍久久不能攻克晉州,只能作夜間逃離,退兵士氣自然低迷,半路又被周軍追擊,北漢大軍墜入谷中陣亡者不計其數。

慘敗而歸,國力又大幅度的衰弱。可以說,北漢有這般偏安一隅的結局,正是因爲劉崇的目光短淺所致。

能夠在這種情況下,在河東之地苟延殘喘接近三十年,雖然比周邊各國相對短命,可比起中原地區短則幾年長的也就十幾年的五代來說,也算是長命了。

圖源網絡

北漢得以維持割據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得到強大的契丹支持,若不是北漢在立國之初,就不惜用大量的金錢和契丹結盟到了契丹的撐腰;

那麼後周和北宋出兵攻打北漢,幾乎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。所以說,北漢的統治集團凝聚力並不算太強,而且內憂外患基本一個也沒有解決,這也就是北漢王朝即便擁有強大的盟友,卻也只能維持三十年的原因。

話說回來,太原城在五代十國時期,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,自唐末以來,李嗣源、李克用、李存勖父子還有劉知遠、石敬瑭這些割據的勢力,基本都是以太原爲根據地向外發展的,所以太原被構築得固若金湯,易守難攻。

圖源網絡

綜上所述,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

五代時期,北漢政權在河東偏安一隅,盤踞了接近三十年的時間,創立者劉崇沒有遠見,不解決國家問題,急功近利,才讓郭威趁虛而入,順利的奪權。

並且因爲驕傲輕敵,纔在高平之戰中大敗而歸,至此,劉氏君臨天下,恢復大漢王朝盛世的夢想也只能成爲一場空談,加上北漢後期的各種內部集團結黨營私,勾心鬥角,君王近小人遠賢臣,才讓北漢的統治加速衰敗,最終日落西山。

而後周卻吸取了教訓,經過各種改革後萬象更新,以及統一南方後的北宋,也是日益革新,欣欣向榮。

圖源網絡

若不是太原的堅固,契丹的支持,北宋先南後北的戰略下僥倖逃過一劫,北漢也不至於能夠在如此環境下苟活29年。

如果北漢能夠像南唐吳越這些南方地區的國家一樣,即便是身處彈丸之地,卻勵精圖治,一掃沉痾,有所建樹,那麼在史書上,北漢也不至於沒有任何能稱道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