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垂衣裳而天下治”,從明代巾帽的發展與變化,看漢家衣冠發展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擊右上方的“關注”。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,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
引言:
最近社會上掀起了一陣漢服熱潮,許多漢服愛好者穿着漢服出行,盡顯華夏服飾之美。中國素有“禮儀之邦”、“衣冠之國”的美稱,中國人制造的絲綢在西方國家成爲了地位的象徵,我們的服飾體現了漢族人民的審美和創造能力,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。不同朝代的漢服也有着不同的特色,服飾文化的傳承更是體現出了一個民族藝術和精神的傳承。他們像活化石一樣反映着各朝各代的政治,社會風俗以及經濟發展和宗教信仰,一套服裝變遷史,就是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,也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紀錄片。

一、服飾文化的發展和衣冠制度
衣裳在古漢語中不是一個名詞,而是兩個名詞連接在一起形成的統一稱呼,衣和裳都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基本的形式,原始社會的衣性質非常簡單,就是拿獸皮裹在腰間,遮住隱私部位,就可以當作是衣了。雖然形式簡單,但至少他們邁出了不再赤身露體的一步。
後來出現了布帛,才漸漸出現上衣下裙,原始社會裏用來遮擋的圍兜被一種兩片狀的圍裙取代,這也就是裳。當時縫紉的工具只有骨針和骨錐,線也是植物的藤蔓和動物的韌帶,最初始的衣裳形制就這樣誕生了。

有了衣裳,證明人們的物質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,於是陸續出現了帽子,褲子和鞋。
這裏需要重點說一下帽子,一開始的帽子也就是用剩下的材料裹在頭部用來保暖和保護頭顱,鞋子也只是藤曼和樹葉編制的,這個時候人們的物質需求很高,衣服的作用也就是保暖和防護而已。
宋朝的繪畫作品歷代帝王像中,就描繪了一個身穿動物皮毛的伏羲形象。後來漸漸到了夏朝,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建立,華夏衣冠也有了一個籠統的形制。
後來到了周朝,周禮將所有的事務都做了明文規定,衣冠制度也不例外,用上衣和下裝整體包裹住身體,再在腰間繫一根絲帶,就誕生了深衣。

《禮記·明堂位》記載:“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。六年諸侯朝於明堂,制禮作樂,頒度量,而天下大服”
這個時候的帽子叫“冕”,而且只有士大夫和王室人員才能戴帽子,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戴的。春秋時期亦是如此,就算是孔子這樣地位的人都只能用“帕頭”。
而且周禮嚴格規定了上至王公貴族,下至平民百姓的穿着和用料,衣冠服飾貴賤有別,這也體現了奴隸社會嚴格的階級制度。
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,讓服飾也因爲思想的變化而變化,因此春秋時期的服制異彩紛呈,形制各異。

後來到了漢朝,漢服因爲張騫出使西域而被人們熟知,漢家衣冠也因此走向世界。漢朝的衣冠制度進入了新的時期,因爲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,裏面所存的六國典籍都付之一炬,漢朝皇帝就決定復辟周禮,重新制定了服飾,修訂了衣裳制度。
東周滅亡之後,進入了禮崩樂壞的局面,直到漢朝出現,衣冠體系才第一次出現在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裏。
又豈是出使西域和開闢絲綢之路,華夏服飾通過西域的煙塵古道在亞歐大陸來回穿行。這也是漢服第一次走向世界。
由於社會性質,服飾也有等級之分,最能體現等級區別的,就是在冠帽上。漢朝的冠樣式很多,不同等級的官員所戴的冠還不一樣,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戴的帽子也不一樣。

比如帝王和臣子去祭祀的時候要帶冠冕,上朝的時候,官員們需要戴進賢冠等。這樣等級嚴明的衣冠制度,影響了華夏幾千年,甚至帶着漢家的文化面向了世界。是不是覺得很離譜,帽子都不能隨便帶,帶錯了就會被治罪。
南北朝時期的衣冠多是長衫長袖,經過五胡亂華之後,漢家的衣冠體系驟然崩塌,人們開始披頭散髮,衣衫襤褸,只爲追求一種“體態輕盈的風流之美。”
不過好在到了隋唐時期,漢族人民重新統治了中原,漢族的衣冠又重新發展起來,唐朝的服飾雍容華貴,大氣脫俗,是所有朝代中最開放的一種服飾。服飾上也會有寶石,,玉佩,玳瑁 等物裝飾,衣冠上還會佩戴玉佩等物,不過這些配飾,也是根據等級嚴格劃分的。
宋代的服裝較爲清麗高端一些,多以珍珠穿線作爲花朵裝飾宋朝是中國美學的巔峯,服飾上也十分講究,女子出門所戴的帽子被稱爲“離幕”,這也是貴族小姐纔會戴的帽子。

明朝的服裝看起來就大氣端莊許多,又豈是結婚時穿的鳳冠霞帔,上面的霞帔壓住整體的服飾,行動起來就像是被抑制住一樣,端莊持禮,是明朝服飾最爲顯著的特徵。
而明代的巾帽發展,也體現了明朝的特色文化。
二、明代巾帽的發展與社會風俗
帽子和衣裳一樣,也經歷了數千年的變化,中國的帽子發展史也很悠久,考古發現的黃帝耕作圖中,就戴着冠冕。
黃帝時期,帽子不叫帽子,叫“冕”。帽子的設計也是很巧妙,耳朵的兩邊用絲線包裹,戴白哦這不聽讒言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,人們開始有了財產佔有的意識,漸漸形成了奴隸社會。有了等級觀念之後,帽子就成了身份低微的象徵

春秋時期和漢朝,平民百姓都是用“頭帕”,亂帶帽子是要被砍頭的,南北朝時期的“襆頭”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帽子很像,唐朝時期就出現了鮮卑族人用的帷帽。直到清朝,大家剃髮易服,爲了不讓頭受凍,帽子便不再僅限於貴族和官員,大家都可以戴了。
那麼明朝的帽子和他們有什麼區別呢?首先我們需要區別明朝不同的巾帽是什麼。
《三才圖會》:古有士衣逢掖之衣,冠辛甫之冠,此巾之士冠也,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。
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四方平定巾,一開始只是一個方巾,是儒生所戴的帽子,用黑色的紗製作而成,因爲形狀是四角呈方形,所以也叫四角方巾。後來這種帽子可以摺疊,呈倒梯形,明末的時候這種帽子已經百年的十分高大,所以民間常說這帽子是頭上頂了一個書櫥。
具體形狀可以參考倩女幽魂裏面寧採臣的帽子。

明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帽子是網巾,他也是明朝官府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裝之一,是成年男子用來束髮的網。明代的各項制服和日常社交方面,隨處可見他的影子,他也是明朝最沒有等級區分的服飾。網巾可以說是承載了明代社會的文化內涵。
烏紗帽,它始於隋朝,也用來形容官員,這是官吏才能戴的一種帽子隋朝的時候 他也只是普通的便帽,唐宋時期還在兩邊插上了宮花,有戲曲唱“爲救李朗離家圓,誰料皇榜中狀元,中狀元着紅袍,帽插宮花好新鮮。”

烏紗帽可以說是影視劇中常見的一種官員帽了,但是烏紗帽確實在明朝才成爲官員的專屬帽。
還有一種皇帝才能用的烏紗折上巾,這種帽子的形制和烏紗帽類似,維度左右二角向上折,豎在紗帽之後,這種冠帽在宋代的帝王畫像中十分常見,折上巾也是帝王專屬的帽子。
接下來介紹一種很新奇的帽子——瓜皮帽。瓜皮帽就是清宮戲裏常見的男子戴的那種帽子,也稱作西瓜帽。但卻創立於明朝,傳聞是朱元璋所創,取“六合一統、天下歸一”之意。這種瓜皮帽在清朝十分流行,清宮戲裏也是清一色的瓜皮帽,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爲清朝人的金錢鼠尾髮型實在不忍直視。所以要用帽子遮一遮吧。

明朝巾帽的發展還遠不止此,官員的朝服和冠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,首先,文武官員不分大小都可以帶梁冠,是一種上有橫樑的禮冠,前開後和,在明代的《三才圖繪》中就有他的設計圖,梁冠分等級,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,有一梁至八梁不等。
有品級的王公、候爵、及駙馬的梁冠,還要加上四方形的籠巾,在明代的一些繪本中,還會看到有的梁冠上會插玳瑁蟬和雉尾,也就是鳥的羽毛和雞的羽毛
《明史》 “職官一品二品……帽頂、帽珠用玉;三品至五品……帽頂用金,六品至九品……帽頂用銀。”

明朝是漢族人民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到北統一的國家,明朝的服飾端莊大氣,盡顯大國風範,巾帽發展也和社會離不開關係。
明朝的階級觀念嚴謹,從梁冠的不同配置我們就能看得出來,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是被刻進DNA裏的,從周朝開始,服飾一直都有等級之分,明太祖朱元璋是乞丐出身,明朝的帽子雖然也形制分明,但和前朝比起來,已經放開很多,帽子已經不再是世家貴族的專屬。
帽子的發展,其實和社會生產力有很大關係,明朝的手工藝市場發展很好,不論是從服飾,風俗還是帽子的變化以及政治經濟方面來看,明朝都是一個大轉型的時期。
因此巾帽發展纔會多姿多彩,這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審美情趣發生變化,以及漢族風俗的變革與創新。

三、華夏衣裳的傳播與明朝賜服
明朝作爲一個強盛的朝代,自然少不了八方來賀,明朝時期,高麗與明朝的往來貿易最多,明朝的服裝也被朝鮮帶到了他們國家,經過改良,成了他們的民族服飾。
如今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韓國網民藝高人膽大,指着明制漢服說這是他們的傳統服裝,偏偏有些中國人還相信了,真是讓人無語凝噎。
早在洪武年間,高麗王就派人來和明朝外交,朱元璋派使臣去高麗,但並沒有賞賜服飾,高麗王就說:如果不能得到您賞賜的服裝,那我與蠻夷何異?朱元璋聽後幾次都沒有表態,後來高麗王多次進貢,俯首稱臣,希望能得衣冠,終於在洪武三年,朱元璋派官員送來了帝王和后妃得服飾,這也是明朝第一次賜服高麗。

得到這一次賜服之後高麗王欣喜萬分,對明朝更是俯首帖耳,後來朱元璋又陸續賜下全套的衣冠服飾,高麗人也漸漸的擺脫了蒙古人的服裝,開始穿漢服,經過改良之後,又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,成爲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韓服。
賜服是中國古代特別隆重的一件大事,古代中國是亞洲得龍頭老大,漢服在國內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,何況是國外,因而當時,出了中國人,誰都不能穿漢服,漢服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,高麗之所以鍾情於漢服,就是因爲這個原因。
《中國服裝通史》“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服章之美,謂之華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清朝滅了明朝,也給高麗送去很多綾羅綢緞和滿族服飾,但是高麗卻並沒有把自己的服裝改成清朝服飾,可見其對明制漢服的熱愛之心。
結語
漢服,象徵着我們的文化和歷史,高麗得到明朝賜服之後,對其進行了改良,但是唯獨沒有大規模改變的就是帽子的形制。

韓國許多帝王的畫像中,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帽子,這些帽子的形式其實和明朝時期的別無二致,但是由於清朝入關之後要求剃髮易服,漢服傳承就斷代了三百年,直到現在,我們再次看到明朝的服飾,就會說這是韓國的傳統服飾。
朱元璋爲了恢復華夏服裝體系付出了多少心血,要是讓他知道他賜給高麗的明制漢服如今被人當成是韓國的服裝,估計得被氣活過來。
所以,我們要維護好自己的服裝體系,認真研讀歷史,別的國家喜歡漢服甚至穿漢服都是他們的自由,但是如果把漢服說成是自己的東西,就有點厚臉皮了,我們作爲中華兒女,也是要記得維護傳統,維護文化。
參考文獻
《中國服裝通史》
《明史》
《三才圖繪》
《禮記》